评估美国电影工业如何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期记住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8年停战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是美国电影工业如何回忆和重新想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权威记录。基于详细的档案研究,迈克尔·哈蒙德展示了战争及其带来的社会文化变化是如何进入电影故事和图像的。他通过描写地面和空中战斗、后方妇女的角色、归来的老兵,以及社会问题和恐怖题材的电影,追溯了战争记忆的发展。哈蒙德首先研究了直接处理战争和经历过战争的男男女女的电影。然后,他开始在一系列电影中讲述战争的后果,其中一些电影只与冲突本身有些许关联。哈蒙德发现,一战就像一个主题和比喻的仓库,为一个积极寻求向付费观众提供讲得清楚、有趣的故事的行业服务。分析的电影包括《大游行》、《大饭店》、《地狱天使》、《黑猫》和《翅膀》。本书借鉴了电影制作记录、布景设计、个人账户以及重要电影的广告和接收,对电影记忆提供了独特的见解。电影记忆是电影公司系统的产物,随着它成为全球娱乐产业。哈蒙德对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电影处理方式的形成做出了睿智而深刻的描述,构成了对电影批评文学的重要补充。 It acts as a prism through which to see refracted multiple themes central to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interwar years.” — Jay Winter, author of War beyond Words: Languages of Memory from the Great War to the Present
电影并不存在于真空中。米高梅的每一部电影都是一张巨大的、彩色的(虽然通常是黑白的)被子中的一小块,用线把它与该工作室的所有其他产品联系在一起,向前,是的,但也向后,水平和三维地横跨整个景观。这本书并不一定是“最佳”的合集,它讨论了那些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并不是所有的都是好电影)改变米高梅和整个电影工业轨迹的电影,从1962年电影《西部如何取胜》中对“电影”的革命性使用,到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在1959年大热惊悚片《西北偏北》中近乎敲诈的利润。在电影《派对女孩》(1958)、《那就是娱乐》(That 's Entertainment)系列、《嘉宝的谈话》(1984)、《雨人》(1955)和《德-可爱》(2004)中,以及该公司收购其他成功的系列电影,如《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中,该公司也在银幕上向自己的过去或明星喊话。但不要害怕,我们认为米高梅的经典电影都在这里得到了应有的回报,通常带有一丝讽刺或迷人的轶事。例如,1952年的《雨中曲》(Singin in the Rain, 1952)在当时既不是票房大片,也没有受到评论界的好评,而是工作室重新使用他们已经拥有的一些老歌的借口。《绿野仙踪》(1939)的制作成本几乎和《乱世佳人》(1939)花了十年才收回成本一样多。但米高梅的神秘感依然存在。就像Netflix的热门剧集《造就了我们的电影》(the Movies that Made Us)一样,这部电影对有史以来最伟大(有时也是最臭名昭著)的电影进行了引人入胜的幕后观察。
在中国电影和媒体中,声音的维度及其在形象、文化和身份建构中的重要作用一直缺乏重视。第一本关于后社会主义中国的声音、语言、风景、媒体和文化的书填补了评论界的空白。在这项研究中,应晓探讨了一些有趣的话题,包括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新浪潮流行民俗的挪用;中国摇滚乐与世纪末中国青年电影自由市场和好莱坞电影对20世纪后期中国电影工业和电影制作的政治经济影响;嘻哈文化的接受与改编;以及互联网流行文化和社交媒体在21世纪初的新角色。萧考察了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的表达和表征,专注于它们在当代中国电影和广泛的媒体和文化作品中的听觉/口头表现。《混合中的中国》首次从一个独特的、有凝聚力的声学角度,透过全球媒体-文化交流的棱镜,对中国电影、表达和文化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它展示了电影和媒体中声音(流行音乐、画外音、沉默、噪音和音频混音)的复杂、不断发展的使用如何反映和参与当代中国和日益网络化的世界中重要的文化和社会历史转变。 Xiao offers an innovative new conception of Chinese film and media and their audiovisual registers in the historiographical frame of China amid the global landscape.